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丨王方戟:从建筑到景观的感动细节

景观设计学 景观设计学前沿 2022-03-23

在2018年第五期“实践研究与创新教育”的主题征稿中,《景观设计学》编辑部特别赴上海,采访王方戟教授“小菜场上的家”系列建筑设计实验课教学经验,在两个小时的交流中,我们整理了精彩的主题思考,集结在《以实践为导向的建筑设计教学思考——同济大学“小菜场上的家”系列建筑设计实验课》一文中,发表在当期的“观点与评论”栏目。但我们总觉得有意思的观点还有太多没有表达完整,关于技术、历史、园林等等,拾遗在此,希望有心的你们能够对比期刊原文,像玩拼图游戏一样,拼补还原出王方戟教授更加完整的智慧地图。



关于参数化、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参数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一种工具,可以借助它们做设计,但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空间功能组织、建造、材料等。

在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时代,建筑师还依靠手绘制图。但我相信,如果让赖特来到习惯于电脑制图的现代,他肯定能做出有别于之前的设计——因为他的项目必须利用所处时代的建造方式来进行建造,但是他关心的设计核心问题不会变。有了电脑的赖特肯定还是赖特。最初用钢铁建造房子时,房屋还是以石砌占主导,看到这么陌生的材料及工艺,当时的人们也很震撼。今天回过头来看,无论建造及技术如何改变,建筑依旧是用重量的堆砌获得庇护的最佳方式。我们也绝对不会认为现在的钢铁建造就代表了建筑学。

我认为建筑学的核心内容几千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古罗马建筑师与当代建筑师面对的是一样的问题。时代让这门古老学科焕发生机,不断地产生表面的流变。


关于批量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讲,尤其是从建筑量产角度,社会是不需要“建筑学”的。以前的社会状况及未来标准化生产的科技可能性都证明绝大多数建筑都可以靠社会内力自动生成。在设计楼盘时,建筑师可能常常会觉得无能为力,因为楼盘设计属于资本运作,设计在其中所占的份额实在无足轻重。在这种可以自动生成的环境中,建筑设计应该以什么方式存在呢?这也许是身处学科中的人不得不首先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时也是对当代人生活方式的思考,是很思辨又很物质的问题。我相信,即便是批量设计,建筑学也可以以学科自身的方式介入,而不是仅仅对自动生成品进行点缀。


关于专业性与日常性

建筑学的意义和核心问题跟大众心目中期待了解的建筑不是一回事。建筑师虽然必须考虑平常人对建筑的感受,但平常人的感受肯定不是建筑师考虑的唯一因素。专业话语与大众对建筑的关心可以说是两条线索,两者之间的交集不多。因而把建筑师的专业讨论、专业操作层面的思考跟大众分享意义不大。设计很好的建筑,大众也不一定知其所以然,哪怕他们能获得很好的体验。好的设计对大众来说会觉得使用上非常自由及舒服。但是在落实过程中所有判断及决定中的智慧,没有专业知识是无法理解的。大众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的建筑师应该不是好的建筑师吧。建筑设计有专业技术上的要求,也需兼顾日常性,这是建筑学专业的特征。


关于意大利的古典建筑

近代意大利建筑设计很少有使人印象深刻的——也许是因为古典建筑太出色,无论在教学、历史理论还是实践上,当代建筑师都有很大包袱。从古罗马、拜占庭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每个时代都在这个地区积累下不同的案例。距今越久的案例,在今天看来,它们的功能与建筑关联的感觉就越弱——古罗马末期康斯坦齐亚陵墓(Mausoleo di Santa Costanza)后来变成了教堂,今天去看又像一座博物馆。今天的建造逻辑和建筑成形的社会逻辑和古罗马时期是不一样的。现代人眼中的古典建筑都是被简化成形体本身的物质存在。


圣康斯坦齐亚教堂内景

© 王方戟


但是历史总是会给人灵感,路易斯·康(Louis Kahn)的设计即是受到了罗马建筑的启发。他50岁的时候去了罗马,发现古罗马建筑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们超尺度的形态,而非过去或今天的功能。也就是说,要是像现代主义时期那样讲求功能与形态的匹配关系,那建筑就永远也无法达到古罗马废墟那样的效果。他领悟到,不能按功能的逻辑而要按空间本身的逻辑来做设计。于是,他开始利用各种中空空间、多层通高空间来塑造建筑。像楼梯间这样使用功能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反而成了他的设计中最重要的地方。他吸取古典建筑的力量,大器晚成。


关于西班牙建筑与景观

建筑和景观设计存在地域差异。瑞士的建造条件发达,建筑也很精致。不过也正由于对于建筑内外的清晰认识,设计分工也非常明确——建筑师负责建筑,景观设计师负责景观,界限分明。相对而言,西班牙的建造条件更加落后,但适宜居住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导致人们对哪里是建筑、哪里是景观也不是那么在意——在西班牙可以看见很多从室外到室内一气呵成的建筑与景观。景观里体现着建筑的细节,建筑中又感受得到景观的尺度。

景观设计会偏重于关注整个地区地质地貌及水文,而建筑师操作的尺度则不会这么大。不过我接触到的几位西班牙、葡萄牙建筑师都对场所的地理关系非常敏感,并善于将感知在建筑设计之中物化。其中一位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希梅尼兹·鲁本托雷西利亚(Antonio Jiménez Torrecillas)在格拉纳达主教堂(Granada Cathedral)边设计了一座展示抽象绘画的格拉纳达何塞-格雷罗中心美术馆(Centro José Guerrero de Granada)。建筑是用以前的印报厂改造的。他保留了老房子的钢结构,并在房子外围加了一圈结构,托起了新加的一层平台以及平台上的小房子。当观众走到美术馆最上层时,可以看到在街面上无法看到的老教堂屋檐处精美的雕饰。抽象的现代建筑结构与真实的历史细节在这一刻撞击,引发观众心里的涟漪。鲁本托雷西利亚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对这个设计进行了解释:格拉纳达有好几个观景台,每个观景台对应着不同的城市风景,而美术馆这座新增的观景台,也成为了城市景观系统的一个部分。


从美术馆顶层看主教堂

© 王方戟


关于狭窄空间的独特体验

中国园林是能够进入并用身体进行体验的地方。建筑空间的布局使人在其中体验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景象,更是对似见未见的、比实际更大的空间的想象。日本茶室也是极其狭小,把人的身体及尺度感压缩到无法再压缩的状态。茶室中要么看不到外景,要么只看到非常小的一块外景,比如屋顶上开一个看月亮的洞。这个时候茶室用极端的尺度启发了人对身体的知觉,并以此定义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茶室也是客人和主人对决(对话)的地方。主人邀请客人来到茶室,客人首先要在茶室外的露地等一会儿才能进去。进去后客人要破主人通过茶道设下的谜题。客人在智力的层面对谜题的解读引导了他茶道中的行为。这种空间、身体、智力之间的关联很让人着迷。

建筑中的体验很大程度上与动线组织相关。不注重平面动线问题,只看重功能排列的建筑师很难做好设计。空间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比如从屋内到屋外,从门厅到卧室,从卧室到卫生间等。动线代表着建筑和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无法通过照片展现的,只有在真实场景中才能体验。以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给他哥哥设计的房子安东尼奥-卡洛斯-西扎之屋(Antonio Carlos Siza House为例,这座住宅平面为U字形,建筑与围墙之间距离也很窄。U字形短边临街,功能是起居室,两个长边一边是餐厅书房,另外一边是三间卧室。U字形开口对向院子纵深部分。在这个面积狭小的设计中,通过平面的组织及窗户的设置,在餐厅中视线可以穿过中院,看到卧室。中间卧室门开着的话,还可以透过卧室看到外部以及自家的围墙。从卧室出来时,视线则可以穿过中院看到餐厅,再穿过餐厅看到外部以及围墙——使人对这个空间的感觉比实际大很多。具有密度的设计,让这座建筑具有了照片拍不出来的品质。


安东尼奥-卡洛斯-西扎之屋平面图


关于实践型与研究型教育

与国内相比,国外的教学形态相对多样。个别地区的建筑设计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也非常紧密。比如在加入《博洛尼亚协议》(Bologna Accord)之前,西班牙的建筑学培养时间很长,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相当于硕士,设计教师基本全属实践型。加入《博洛尼亚协议》后,西班牙建筑教学变成了现在的4+2学年模式。以前的西班牙建筑设计教学精神有没有被保留下来,我就不清楚了。最近不是很容易见到让人印象深刻的年轻西班牙建筑师,这也许是实践机会少的原因。美国常青藤院校的建筑教学基本上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是研究型的,不是职业教育。它们不必跟设计实践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类型的教学也许更加注重“开脑洞”,培养学生的阐述、表达能力。除此之外,美国也有一批本科的建筑院校,勤勤恳恳地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

现在的建筑师们越来越擅长表达了,也许跟脑洞型硕士教学的逐渐普及有关吧。社会很需要这样的能力,当然也需要传统建筑学学科中要求的那些能力。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跳转至《景观设计学》对王方戟教授的访谈原文《以实践为导向的建筑设计教学思考——同济大学“小菜场上的家”系列建筑设计实验课》,了解他关于设计教育的更多思考。

另,《小菜场上的家4》也新鲜出版了,欢迎各个渠道订购哦!



2018年第5期《景观设计学》持续发售中

点击此处获取更多“实践研究与创新教育”的信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当期期刊


采访、整理 丨 佘依爽,张绛编辑 丨 汪默英



 ▽ 点击下图为我们投稿


▽ 点击关键词浏览订购《景观设计学》过往期刊

*灰色为售罄期刊


边界伦理灾难土壤

海洋评论跨国丨韧性丨教育

大数据人类世高密度全球化考古学

公共健康生态修复传统智慧地理设计

水系统协同使用后评价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城镇化

感知传达时间市场能效人类学

新型城镇化丨水系统丨基础设施海绵城市

生态安全共享经济人工智能


▽ 推荐关注

▽ 景观之路德奥游学

▽ 中国Lab018工作坊

▽ LA先锋奖

▽ 景观中国网

▽ CLA

▽ 望山生活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简称LAF)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支持,俞孔坚教授担任主编。LAF为双月刊,刊号为CN10-1467/TU,ISSN号2096-336X,邮发代号80-985。全彩页印刷,每期主题集中阐述,中英双语呈现。


2014年,LAF成为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2015年,成为CSCD核心库期刊来源刊;同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交流类荣誉奖。2016年,入选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中国“最美期刊”;2016年和2018年,连续两届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